学校文化建设的践行者建设一校一品· 推进教育发展

首页策亿动态 切中校园文化建设的“主动脉”

切中校园文化建设的“主动脉”

2017年05月20日09:36 

校园文化是学校环境、活动、秩序、精神和制度的综合体现,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。校园文化建设要把握文化灵魂,汇聚师生智慧,融合历史地域资源,在落细、落小、落实上下功夫,校园文化力争做到“环境养眼、内涵养神、人文养心”。


首先,校园文化须“环境养眼”。


苏霍姆林斯基说过,学校要“让墙壁会说话”。其实,这“墙壁”所代表的,正是学校文化建设中的硬件设施或环境建设。笔者所在的县域内有所村小,是影片《凤凰琴》的拍摄地,校园是“黑屋子,土台子,里面坐着泥孩子”,安于现状的教师则是“土罐肉,树兜火,除了神仙就是我”。显然,这样几乎没有文化介入的纯天然学校承担的教育是大打折扣的。


而与其一山之隔的另一所学校从办学规模及师资配备上几近相同,几十年来,该校一直重视校园文化的传承和弘扬,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。数任校长接力静心培育属于自己“肌理”的校园文化:使校园一草一木、一树一石、一墙一画都有声、有色、有形、有气,其作用不在于单纯的美化,而在于“育人”,在于人与物化的环境之间有信息的传递、有心灵的对话,达到了景观怡人、环境育人的功效。学校不仅培养了十几个颇有建树的科技工作者,还走出了熊召政、刘醒龙等著名作家。


当然,“养眼”的校园文化不在于好看。那种千篇一律的电子幕墙、图片及割字除非不可替代,一般情况应尽量回避。同时校园文化也不在于字词的眼球效应,校训和校歌简单化、明白化、通俗化,入耳更入心。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,却并不掩柳词意韵之深。“读书为明理,明理为做人”,这些平常字词照样能鞭辟入里。


去年暑假,笔者随人民网“新丝路中华文化推广及属地采风团”到南亚,走进斯里兰卡Kandy Private School(康提私立学校),校门口树立一块“How happy we are, To meet friends from far away!”(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)的欢迎牌让我们一行惊诧不已。尽管汉语字歪扭稚嫩,在数码打印大为风行之今日,他们的用心让我们感到特别温暖。附近孔子学院的志愿教师介绍,原本她愿意代劳,但该校校长认为这样做有损康提“文化之都”之形象。可见真正的校园文化不是外在可见的标语口号那么简单直接,真正的文化是自觉行为背后的思想浸润和文化积淀,是一种内在的精神气质。

网友热评